「十二五」兩岸大戰略 台廠搶搭應用潮
中國大陸作為世界工廠,提供全球廉價品的加工出口,導致了廉價勞工、資源浪費、城鄉發展失衡,甚至受制於國外市場的種種問題,為了根本解決過去結構性問題,中國大陸將以內需帶動消費模式;其提高生產力方式,將包括研究創新、發展新產業、汰換舊產業、節能減排以及發展服務業等。
擴大消費內需 七大戰略新興性產業啟動
在十二五政策中,是以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為中國大陸下一步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來源。其中,將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支撐產業發展,進而應用在節能環保與新能源汽車中,並以新一代信息技術作為產業發展平台,聚焦於物聯網、雲端計算等領域,建立中國大陸自主的軟實力,進一步「以軟帶硬」,整合軟硬價值鏈,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楊勝帆預估十年後,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中國大陸GDP比重將從1%躍升至15%,產值上看人民幣10兆元(約新台幣47.4兆元)。作為撐起15% GDP的要角,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二五計畫之重要性可見一斑。
而其中最受中國大陸政府寄予厚望的,莫過於未來十年將以三大階段持續發展的物聯網產業,目前積極投入的活躍地區包括北京、無錫、上海、武漢、重慶、成都、廣州等。身為七大戰略新興產業之新一代信息技術平台,物聯網從第一階段的應用創新、產業形成期,第二階段的技術創新、標準形成期,到第三階段的服務創新、產業成長期,中國大陸皆以全球物聯網發展龍頭國家的角色規劃,朝向制定行業標準之目標前進。
台廠技術優勢 兩岸物聯網發功
楊勝帆表示,現階段物聯網發展仍屬萌芽時期,營運模式尚需時間磨合,初期最有機會之應用將是企業供應鏈垂直整合和製造與服務整合延伸領域,例如醫療資材管理、智慧行車系統、智慧停車管理、機場資產管理系統等,中國大陸在標準制定方面具有主導權,終端設備製造方面具有規模優勢,應用服務方面具有龐大用戶試驗基礎,反觀台灣業者在晶片製造領域則具有優勢,兩岸若密切結合,應可創造具大中華自主規格特色之物聯網應用。
在中國大陸七大戰略新興產業範疇,台灣產業其實存在優勢與切入機會,楊勝帆指出,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等基礎產業,台灣擁有較高素質人力,可結合對岸豐富的能源、材料、生物及中草藥等資源,開發相關技術與市場,並透過下游製造優勢,垂直整合投入高端裝備製造研發工作。而應用層面方面,包含節能環保與新能源汽車,台灣具節能環保之技術優勢,在新能源汽車零組件亦有實力,並已有自主品牌計畫打入中國大陸市場,在對岸擁有龐大市場與豐沛資源下,兩岸可在研發、標準、零組件、示範運行等方面進行合作。
作為新興產業發展平台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信息網絡及應用市場規模上看人民幣數兆元。台灣ICT產業軟硬體開發及生產實力在全球居領先地位,雲端運算為台灣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硬體發展更是台灣優勢所在;物聯網雖然目前在台灣發展環境並不理想,進度遠落後於中國大陸,但台廠在IC晶片、RFID、感測器、設備及系統服務等方面不輸對岸,是台廠可切入市場之方向。
參與物聯網標準制定 站穩腳步躍國際
拓墣產業研究所ITIS計畫資料顯示,中國大陸為達產業升級及成長之效果,已規劃在2020年前投入3.8兆元人民幣,以建立完整之物聯網產業鏈。而現階段的物聯網產業發展,也將從中央提升至國家戰略等級,由各地方政府主導,積極投入發展,以智慧城市概念作為起點,就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擴大建設。拓墣產業研究所建議,在中國力推物聯網的局勢下,台廠仍可搶搭應用潮,憑技術搶進市場,不論是RFID還是IC設計領域,台廠都具有研發優勢,在零件與裝置上的技術皆已成熟;無線感測網路(WSN)方面,台灣WSN中上游段廠商也屬成熟,唯WSN下游較缺乏系統整合業者。
另外,台廠可把握中國未來標準建立的機會,包含自有RFID協定開發及電子標籤國家標準,甚至是和中國自主3G標準整合等物聯網相關的協定與基礎建設,藉由中國市場及參與標準建立,進而擴充至全球市場,成為全球物聯網裝置主力出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