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墣觀點】川普喊出製造業回流,會肥了企業還是嘉惠人民?
下一任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將在 2017 年 1 月 20 日走馬上任。儘管還未正式上任,川普政府的新政策儼然已引發全球的關注與緊繃情緒。除了宣示第一天上任就退出 TPP,川普上周還撂下狠話,要美國企業自負出走後果。
看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川普是玩真的。
事實上,川普要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新政,已使得不少企業傳出開始著手思量因應對策。就連蘋果公司都傳出,要求旗下兩大代工廠鴻海與和碩評估將 iPhone 生產線搬回美國境內可行性。
川普的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就讓我們先從他近期的動作解讀起。
川普讓製造業回流的計畫是典型「棒子和胡蘿蔔」手段。根據他日前在 Twitter 上的發言,川普一方面要對欲從美國出走、但仍以美國市場為目標的企業課以高額關稅做為懲罰;另一方面,也對留在美國的企業實施減稅或稅收優惠政策,以減輕企業負擔。
美國冷氣廠商 Carrier 就是川普最近成功說服的一個例子,Carrier 接受了 700 萬美元的稅收優惠,將 1,100 個原本要遷往墨西哥的工作機會留在美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如此,Carrier 仍然堅持將另外 1,300 個工作機會遷往墨西哥。
以川普現在的規畫來看,要達到製造業回流的政策目標,需要滿足 3 個面向。第一,是增加製造業留在國內的誘因,如前面所提到的外移懲罰和稅收優惠政策;第二是提高其他進口產品的競爭難度,可能是大規模的提高進口產品關稅,像是透過取消貿易協定、發起雙反調查等;第三則是穩定市場物價升高的影響,當自由貿易被限制後,市場價格的提高將不可避免,如何用政策或貨幣手段減少物價對社會的衝擊,預料將是前述兩項政策能否順利實行的關鍵。
無人工廠將觸發新的產業鏈模式
就目前的時間點來看,還未正式上任的川普,其未來政策尚充滿不確定性。在政策還沒實體化前,企業的決策可能會偏向觀望與分散風險兩種做法,企業仍要考慮若川普的限制進口政策沒有確實施行的情況下,留在美國製造會傷害自身產品競爭力的可能性。
川普的政策正測試著美國企業主的決策腦袋,如何在能吃胡蘿蔔的同時,又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本土製造所造成的成本壓力,無人工廠與自動化技術開始成為美國製造業決策層的曙光。
從過去經驗來看,隨著生產成本要素成本高低而搬遷,原本一直是廠商選擇生產基地時優先考慮的原則,但因為科技的進步,無人工廠的出現正改變產業生產據點的建置邏輯,現今我們已可看到不同以往的逆向建廠趨勢。
來看看這個數據!就拿電子組裝業來說,電子組裝產線機器人在美國的運行成本,僅是人力成本的六分之一。即使是在中國,也僅是人力成本的二分之一。進一步來看,根據 Boston Consulting 的研究與拓墣產業研究所的計算,如果詳細將投資成本和用人風險等因素都算進去,使用機器人替換生產線操作員約可削減 15-22% 的人力成本。
隨著無人工廠的技術越加進步、發展逐漸成熟,企業為了更貼近市場而透過無人工廠的模式,將製造業搬回人力成本高昂地區的運行方式已非不可能。原本在全球化的發展下,廠商多將製造與銷售這兩個環節分離,如今藉由無人工廠降低製造成本後,廠商已經可以將製造與銷售兩段合併建置於目標市場地區,期能掌握快速反應的優勢。
2012 年,飛利浦公司就將其電動刮鬍刀產線從中國搬回至荷蘭。而 Adidas 接著在 2015 年也宣布無人工廠計畫,在經過了 20 年的時光後,Adidas 再度將生產線移回德國本部,並且計劃 2017 年要在美國複製相同模式。不只是 Adidas,它的競爭對手 NIKE 也同樣決心變革傳統製鞋業,計劃以機器人取代傳統人力生產運動鞋。
即使是目前仍屬低製造成本的中國,也正在從江浙粵開始展開大規模的自動化升級,降低日漸高昂的人力成本和用人風險。
能預期的是,當無人工廠越來越成熟,未來貼近市場的分散式自動化製造將會越來越常見,即將上任的川普政府新政的走向,無疑也將牽動無人工廠發展的態勢。在無人工廠發展趨勢下,新的產業鏈模式將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