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光電元件與DSC產業板塊大位移—鴻海併購普立爾,EMS、DSC雙龍頭齊擊,市場效應逐步發酵
全球併購風潮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06
此購併策略的風潮亦延燒至台灣科技產業,購併案將成為台灣科技產業再成長與再改革的關鍵要素。國內專業電子代工(EMS)龍頭鴻海精密(2317),可說是台灣的購併教主,也是靠購併壯大最成功的典範。2006年股東會,鴻海明確揭示每年營收成長30%的目標,這股動力主要就來自於併購。在股東會結束一週內,鴻海宣布合併普立爾(2394),雙方議定換股比例為1:3.9,普立爾為消滅公司,成為鴻海旗下普立爾機光電事業群。
由於鴻海與普立爾分別為國內EMS與數位相機(DSC)龍頭大廠,雙雄聯手出擊引發市場高度關注,拓墣產業研究所認為此合併案不僅使鴻海年營收可望增加450億元至500億元,登上全球最大數位相機代工廠商,並且迅速補齊鴻海在光學元件的技術缺口,有效拓展消費電子事業群的經營版圖,拓墣產業研究所預測雙方結合將為客戶端、產品線及競爭力帶來多重市場效應。
鴻海近年來併購案發展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06
效應一:強化並增加客戶關係
鴻海EMS向來以服務大廠為主,電腦事業群(BU)主要為DELL、HPQ、IBM;通訊BU則為Nokia、Motorola、Cisco;消費電子BU則為SONY、APPLE。TRI剖析鴻海購併普立爾後,除了更加強與SONY代工的產品線,從PS2、PS3、Notebook,擴大至DSC領域;另一方面,增加過去鮮少接觸的Fujifilm、Olympus、Pentax等日系客戶,對未來接獲LCD TV、PMP、DV等消費電子產品將有正面助益。
效應二:擴充產品線及垂直整合能力
在擴充產品線方面,檢視鴻海集團三大事業群—電腦BU、通訊BU及消費電子BU之產品屬性,鴻海雖然積極佈局3C,但在光學元件供應與技術獨缺臨門一腳,合併後,普立爾使鴻海立即取得光學技術與經驗,特別是塑膠、玻璃鏡片、磨造等技術,成功將事業群觸角延伸至相機手機模組、DSC及投影機。
在垂直整合方面,鴻海集團拿到原先普立爾的機構和零組件訂單,減少資源重置之浪費,此外,除原先鴻海提供給普立爾的連接器外,未來鴻準(鎂鋁合金)、正崴(連接器)、群創(中小尺寸面板)、建漢(無線模組)都將有機會進行資源整合,而實質營收效應將發生在2007年。
效應三:影響台灣相關業者獲利之減少
在DSC方面,拓墣產業研究所認為首當其衝的將為Casio、Samsung、Panasonic、SONY、Nikon代工的台灣佳能,過去為Casio及Samsung代工毛利率約5%~8%,將有最有機會直接面對鴻海低價搶單。其次為亞光,其客戶群:Fujufilm、Olympus、Nikon,雖多跟普立爾有重疊,但2006年下半開始,代工組裝偏向防手震、高倍數光學變焦等中高階產品,產品交集不大,預期影響較少。
在相機手機模組方面,以往是由手機大廠所主導,在低價手機搭配相機模組的需求下,鴻海將有除了影像感測器以外的主導權,預期將對光寶敦南生產的相機手機模組影響較大。此外,亞光目前積極投資相機手機模組產業,從前端相機手機鏡片、鏡頭到後端封測組裝一貫化生產,其客戶群以日系為主,未來將擴大至歐美業者,而鴻海購併普立爾後,使亞光將直接面臨鴻海的競爭。
鴻海併購普立爾對台灣相關業者獲利之影響
Source:拓墣產業研究所,2006
購併案並非輕而易舉,也不是票房保證,成功者不在少數,但失敗者也滿坑滿谷。成敗關鍵一開始在於產業趨勢分析研究,針對公司競爭條件與經營策略,描繪出購併願景與藍圖。再組織內外購併專業團隊,洽詢購併標的、規劃購併作業,最重要的是從經營與策略購併者的觀點,做出慎重而明快的決策。企業合併不是成功的代名詞,如何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南轅北轍的產業文化相容度才是後續的關鍵。在鴻海多次的購併案中,企業文化的差異似乎不嚴重,但這卻是其他眾多購併案失敗的主因。依據歷史經驗,購併者要在購併後一年內,有完整的能力接管被購併的公司,購併案才能真正開花結果。因此,併購不是終點而是嚴苛考驗的起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