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雖給力 新能源汽車上路仍要停看聽
雖然新能源汽車已被提升至最高層級的國家戰略地位,但政策理想和市場現實往往存在落差。拓墣產業研究資深經理鄭雯隆表示,中國大陸各地新能源汽車專案缺乏統一策略,重複研發導致資源浪費,都阻礙了新技術的發展。另外,目前中國大陸新能源車市場仍集中於公共服務領域,但最終仍要靠私人乘用車才能撐起市場規模。因此,如何讓消費者願意掏錢購買新能源車,才是最難克服的關鍵!
【停!】三不窘境,產業發展停滯不前
拓墣預估2011年中國大陸汽車銷售量將達1,863萬輛,較2010年微幅成長3.2%,市場成長速度明顯放緩,連帶牽動新能源汽車的推動成效。2011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頭一年,中國大陸汽車產業便面臨了嚴峻的挑戰,必須要以更加審慎的「停、看、聽」態度,來分析中國大陸汽車及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趨勢。
2009年開始,中國大陸便對新能源汽車的示範運行進行補貼,迄今已有二年時間。公共服務領域補貼城市從13個成長至25個,私人購車補貼城市也擴大到6個。儘管目前已有1萬多輛新能源汽車在中國大陸運行,但多是公共巴士改為HEV車型,BEV私人購車僅約1,000輛。
新能源汽車推展停滯不前,主因仍在於「買不到、看不到、開不久」,加上新能源汽車自燃事件頻傳,也使得安全性問題浮上檯面。因此,中國大陸官方也要求各地針對示範運行車輛進行全面安檢,清查各種車型的運行成效。諸多不利因素,都使得中國大陸官方及車廠對於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保持觀望態度。
【看!】看好商機,土洋大戰一觸即發
儘管2011年尚未看見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產業起飛,但外資車廠卻紛紛踏入中國大陸市場進行布局。例如,德系大廠DAIMLER與比亞迪合組電動汽車公司,預計2012年推出電動車;美系GM也與上海汽車成立電動車研發平台,計畫將PHEV Volt引入中國大陸市場;VW、Ford也有在大陸市場導入新能源汽車的規劃。除車款研發外,GM更與上海市共同打造充電站設備,全球知名汽車租賃品牌HertZ更與比亞迪聯手,聯手推動新能源汽車租賃的營運模式。
而311大地震和泰國水患,則使得日系車廠的亞洲供應鏈產生斷鏈現象,日幣升值也讓日系車向外出口壓力大增,日本車廠勢必採取分散風險策略,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亦是如此。譬如,Nissan Leaf將在武漢投入試運行,TOYOTA、HONDA更宣布將旗下新能源汽車,或關鍵零組件如馬達等轉往至中國大陸生產。
外資車廠搶進布局,無非著眼於中國大陸已是全球最大傳統車市,且中央和地方政府皆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就算相關技術尚未成熟,市場潛力也尚未完全開發,但絕對不能忽視大陸市場的未來機會。由2011年外資車廠動作頻頻來看,中國大陸新能源汽車的戰爭才正要開始!
【聽!】傾聽民意,私家車撐起一片天
拓墣分析,在十二五規劃的帶動下,中國大陸將至少產生12座具備生產規模的新能源汽車基地。然而受到經費限制,城市規模較大地區較能夠優先發展,例如上海和北京就具有國家各項試點政策優先權。而產業基地組成,皆以在地車廠作主導,聯合在地企業資源組成聯盟,共同開發新能源汽車。其中又以北京、重慶、深圳、上海四大新能源汽車基地最具發展潛力,不僅擁有地方政府支持,背後亦有大型車廠作支柱。
此外,中國大陸本土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逐漸成型,從上游的電池相關材料、中游控制模組到下游的整車組裝品牌廠,中國大陸本土企業也已形成勢力與數量不容小覷的產業大軍。而根據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與補貼政策,動力電池的續航力將是獲得補貼的最大關鍵要素,對於有心發展BEV車型的業者以及供應商,應更加強化動力電池的研發。
總體而言,無論政策多麼給力、環保問題多麼嚴峻、油價漲幅多麼驚人,但真正要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還是要消費者願意掏錢購買,市場的選擇權仍掌握在消費者手中。公共服務領域的用車,如新能源公交客車、公務乘用車、特種車輛等,都是相對有限的市場,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的建立,仍要靠私人乘用車才足以撐起市場。因此,學習傾聽消費者的意見和想法,才能掌握住新能源汽車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