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再造 不要複製另一顆Apple
不過拓墣也提醒,未來宏碁必須創造獨有的跨平台介面,深度整合旗下各項產品,而非期望單靠Google與Microsoft的解決方案就能扭轉頹勢,否則很容易失去主導權,甚至失去營運核心價值。拓墣認為,宏碁憑藉著品牌知名度和企業資源,有機會創造嶄新營運模式,但必須找到企業的優勢與特長,絕對不是複製另外一顆「Apple」!
後PC時代 深度整合是王道
在iPad 2發表會上,Apple拋出「後PC」概念,意指根據數位匯流趨勢創立的「深度整合硬體+軟體+內容與服務」新模式,也就是Apple所有終「端」產品都將圍繞著iCloud的「雲」而運轉。但不是加入內容與服務就可以達到數位匯流境界,也不是提出軟體平台,甚至優異硬體規格就能夠運行。未來硬體「性價比」不再等於「品牌價值」,取而代之的是新模式所產生的「優質使用者體驗」。PC、智慧手機、平板機只是數位匯流的載具,而非企業成功唯一條件。
不只Apple,其他ICT國際大廠也開始提出「後PC」時代的新戰略。例如HP併購Palm,就是希望藉由WebOS融合PC、智慧手機與平板機事業,再透過應用程式商店及原有PC企業服務方案,尋找硬體以外的新營收。Samsung亦宣稱正在研發橫跨智慧手機、平板機與Smart TV的平台,期望自行主導的內容服務,能適用於不同裝置。
而電子商務大廠Amazon,也在Kindle與Kindle Store中學習到如何取得軟、硬體與內容服務的平衡。隨著Amazon的Android App Store開幕,未來Amazon很可能推出自有品牌Android平板機,以期複製電子書的成功營運模式,並強化以「雲」為中心的硬體、軟體、內容與服務模式,找尋另一片天空。
跨平台介面 追求營收最大化
在後PC時代中,倘若宏碁只是看到「平板機」的爆發性成長,且為了填補PC出貨量空缺而投入平板機市場,那麼不過只是重複PC營運模式而已,如何找尋硬體以外的營收來源才是改造成功關鍵。拓墣強調,這並不是指單純地提供內容與服務那麼簡單,因為深度整合才是關鍵。
因此,宏碁必須成立「橫跨不同行動載具之軟體與內容服務部門」,才能在智慧手機、平板機與NB/PC領域中,尋找到深度整合軟、硬與內容服務的機會。最好的情況是重新打破原有組織架構,根據目前數位匯流趨勢,改變組織架構,並往「以軟體為基礎的硬體事業」方向前進。唯有拋開追求「硬體出貨量」的思維框架,宏碁才能徹底改造重生。
這無關乎宏碁產品究竟要採用Android平台或Windows Mobile 7平台,也無關是否採用Windows或Chrome 作業系統,更無關乎宏碁是否加重內容服務與通訊技術。重點在於宏碁必須創造出獨特的跨平台介面,而不能過於依賴Google與Microsoft的解決方案。
戰略不躁進 逐鹿中原有指望
以Sony這家擁有音樂、電影等娛樂事業及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公司為例,絕對有實力對抗Apple,但似乎始終難與其項背,主因在於該企業只追求策略「快速見效」,長期策略太過零散。經過幾年的教訓,Sony也開始學會訂定長期大戰略,有系統地將PC、智慧手機、Smart TV、PSP等旗下產品,與PlayStation Network、Music Unlimited與Qriocity等服務深度融合,挑戰Apple的霸氣逐漸恢復。
拓墣認為,PC已盛行30多年,未來也不可能消失,只是成長將趨緩甚至衰退。以往透過半導體摩爾定律與新版Windows作業系統刺激PC需求的法則,未來幾年也將逐步消失。也就是說,在PC時代依靠硬體規格升級、作業系統更新與零售價格之性價比法則,都將逐漸被打破。
宏碁只要對上述趨勢有所體認,不要急於在2011年下半年或2012年鹹魚翻身,而是全力規劃未來5至10年的大戰略,就有機會在兩三年之後,看到成果。只是,全世界任何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優勢與特長,Apple或其他公司營運模式也很難完整複製,宏碁也不應該期望把自己變成另外一顆「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