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裝置分眾化 掀起應用服務新革命
引起這一股穿戴式科技產品的風潮,主要源自於智慧型手機。因此行動裝置的延伸,透過與智慧型手機、雲端的連結,串聯生活環境,形塑一個萬物相連、彼此溝通的前瞻性未來。為符合市場的多元需求與應用,穿戴式裝置的設計應量身打造,智慧型手機是個人隨身配件與資訊的中樞,本身能連線至雲端做資訊存取,亦可透過BT/NFC等方式連結穿戴式裝置(例如手環、手錶、鞋子、眼鏡、耳機、服飾),成為穿戴式裝置的中繼站。拓墣表示廠商必須跳脫硬體思維,不只以智慧型手機延伸或其配件思考穿戴式裝置之定位,而是善用與應用服務之連結,開發出唯有穿戴式裝置才能提供的殺手級應用,才有機會打開消費性市場,當然仍需考量適合之定價策略,才有機會將該產品滲透率提升。
搶奪健康數據整合平台市場
整合行動醫療照護之新型態M2M市場成為許多電信運營商眼中的新商機,如日本Softbank率先推出與行動醫療照護連結之健康管理「Fitbit Force」服務 ,初步以行動健康照護服務型態,從一開始專注在健康與體重管理,到逐漸成為真正的診斷與治療工具,透過智慧型手機「SoftBank HealthCare」APP與穿戴式裝置連結,提供用戶行動健康照護之新服務型態。Apple推出HealthKit及健康和健身服務,透過HealthKit API來共用相關數據App,提供整合至iOS 8健康資料,並集中儲存於用戶智慧型手機,未來將擴及穿戴式裝置。
2014年6月Google在其I/O開發者大會上,發布全新Google Fit運動管理平臺預覽版 ,未來可整合各家健身穿戴裝置,並提供協力廠商運動App數據統一管理,提供全面的運動及健康管控。另外為滿足醫生對Google眼鏡不斷增長的需求,Google眼鏡正在尋求進入美國各地的醫院和診所,加州電子病例公司Drchrono為該設備開發了新的應用,並稱其為首個“可穿戴病例”。在病人同意下可使用該軟體紀錄會診結果或手術情況。相關視訊、照片和筆記可存儲在病人的電子病例,或雲存儲和協作服務Box中,病人在需要時可查閱這些內容。
健康醫療應用屬於垂直整合型市場,對於在法規與檢測上較一般消費性電子規範嚴格,一般業者不容易進入醫療電子領域,為加強差異化,開始有穿廠商開始積極投入個人健康管理之外的生理資訊監控用途產品。
穿戴裝置分眾化 兒童穿戴市場夯
LG於2014年推出專為幫助家長追蹤兒童之穿戴式設備,KizON具備2G/3G cellular modem,並整合GPS 和簡單電話功能,讓家長可以追蹤子女的位置,並且和預設的電話號碼通話。KizON 即將於韓國推出,然後在第 3 季於北美和歐洲上市。另一個是韓國SK電訊率先推出兒童(Kids)專用“終端應用(App)收費制”綜合服務套餐。內容包括語音通話功能在內、具備便利及安全功能的可穿戴設備“T Kids Phone JooN”,其與“INFOMARK”共同開發出的“T Kids Phone JooN”,使家長能夠透過智慧手機照顧兒童在外活動等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透過安裝在家長智慧手機中的“T Kids JooN專用App”,能夠在地圖上即時確認子女當前所處的位置。點擊地圖上的位置顯示圖示,即可與SK電訊的導航服務T Map聯動,獲取最快抵達子女所處位置的步行或駕車行駛路線。
智慧穿戴 創新應用服務是決勝關鍵
穿戴式裝置需求是否能大量普及,仍端視所提供之功能是否貼近用戶生活習慣、易用度、佩戴舒適感及使用效果,而目前對於穿戴設備僅為nice to have,還未能成為用戶生活中所需,唯有成為must to have形成用戶使用習慣,才有機會使用戶黏著度提高,因此,未來最大商機仍來自於創新應用,若僅是取代智慧手機的部分應用將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畢竟購買主動權是在消費者手中,若無法滿足消費者更高期望,難引起話題與共鳴。
穿戴式裝置之定位將會影響發展,若僅為個人運動記錄器、智慧手環,甚至不需要錶面顯示螢幕需求,僅需顯示如運動參數與累計步數等,在系統、平台與螢幕進行設計朝節化發展,但若產品地位在作為個人健康照護管理,將須符合終端設備與應用程式達醫療規範標準。
創新應用專業化 大小廠不同調
穿戴式裝置吸引眾多廠商相繼投入,只不過基於各廠商手上資源有限,大廠與小廠的發展路線也將各異。在這種情形之下,拓墣表示市場上兩種產品才能獲得一定的市場地位。第一種是知名品牌大廠的產品,例如Apple推出iWatch就一定會有為數不少的果迷買單;而第二種則需要結合相關特定領域專業的價值才能從中脫穎而出的廠商,例如先進醫照引入美國醫學會的專業資訊,提供消費者各種運動導航並且協助改善成效;Netatmo的June則鎖定女性消費者,不但外型製作得如同寶石一般,功能也是用在UV的感測與保養品的使用建議;Voyce則不但提供寵物的健康資訊感測,還具備獸醫可以提供消費者諮詢服務。
在這波市場潮流下,以群眾募資與技術的發展大幅拉低了廠商的進入門檻,使得新進入的廠商可以搶先在大廠之前推出具創新性的產品。而知名品牌大廠雖然依靠品牌價值能獲得一定的市場,同時透過併購、結盟、入資以及人才聘雇等方式吸收更多的創意,才能推出殺手級的產品來擊敗其他大廠競爭者。